最新动态
出汗是正常的生理代谢和排泄表现,当前正值炎热夏季,出汗更是每天的“洗礼”,但不同人群对汗液的印象和褒贬有很大不同。
喜欢出汗凉爽感和畅快感的人,愿意通过劳动、锻炼、饮食等享受通透舒适感;不喜欢汗液异味感和黏腻感的人,更愿意整天待在凉快的地方,尽量减少冒汗的机会;需要长期在高温环境工作的人,一边警惕出汗,一边备好各种救急药物,等等。
现代已查明,汗液是从汗腺冒出的重要体液,正常情况下每天蒸发约600—750ml,99%是水,1%是人体代谢产物和钠离子、氯离子、钙离子、葡萄糖、乳酸等的组合体。
体液是需要平衡的,出了汗要及时补水,否则会口渴或脱水;汗腺在全身密集分布,意味着出汗是“全身性”的,某个部位突然大量出汗,需要引起注意。
对中医而言,“汗”同样是研究深透的问题之一,突出表现在4个方面:
1、出汗是身体自然现象,维持人体阴阳平衡。
2、异常冒汗和汗液状态对疾病有提示作用。
3、“汗法”是中医治疗和养生的重要方法。
4、通过汗液分析和找准病机非常实用和关键。
中医对“冒汗”,有正统论述和临床描述两大版块:
最正统的论述是:“阳加于阴谓之汗”,汗是反映人体阴阳状况最直观的表现,所以有心经火旺、阴虚盗汗、湿热郁蒸等重要病机论述。
比较重要的补充描述是:“汗血同源”,意味着排汗正常、气味和颜色无恙,血的循行是正常的,由此推断气、精、津、液运行是正常的。
临床常见的描述是:“汗为心之液”、“汗为肺之精”、“汗为脾胃之镜”等,意味着一些爱出汗、异常汗的病患,心肺和脾胃是有问题的,由此牵引出其它健康隐患。
更重要的是,中医通过问汗,能举一反三查看一些重病、恶疾,临床上多见于三种“异常冒汗”,有的说法是:“人冒三汗,命比纸薄”,可见这些异常的汗液是需要引起重视的。
到底是哪“三种汗”引起中医格外关注和警惕?
一、非正常状态下的排汗
多见于5种情形:
1、自汗:中医认为“汗为气之余”,如果是气足而汗出,对身体是有益的,但如果是气虚而汗出,意味着身体虚弱,无法固摄,不该排出的津液也流失了,这就是“自汗”。一般会肺卫不固,气短懒言,正气不足。
2、盗汗:夜间就寝时身体不可控地出汗,把被褥枕头打湿,人被惊醒后出汗自动中止。这是阴虚火旺、虚火内生问题,经常有口渴感、烦闷感。可能预示着甲亢、肺结核、癌症、卒中、低血糖等问题。
45—55岁之间的妇女,正处于更年期,也会频繁出现盗汗现象,要注意区分;有的成年人因为神经症状、治疗需要,吃退烧药、激素药或镇静药,也可能会短期盗汗。
3、半身汗:如身体分左右两侧,左侧或右侧突然汗流不止,或者分上下两部分,身体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大量出汗,可能提示中风、高血压、高血脂等病情。
4、冷汗不止:如果是额头冒冷汗,可能是肺部疾病;如果是心口冒冷汗,伴有隐痛感和烦闷感,有可能是心脏病提示。
5、有颜色的汗:汗液是透明无色的,但如果发现汗液有淡红、淡黑色或青绿色的汗液,可能是重金属中毒问题,要及时对全身脏器进行详细检查。
二、汗液有非正常气味
汗液冒出后和皮肤大量细菌遭遇,再加上与衣物接触,就产生了特有的“汗臭味”,但如果异味非常浓重,就要引起重视,临床常见于4种:
1、香味汗:也叫芳香汗,在没有化妆情况下,很可能是糖尿病血糖异常带来的问题,提示要及时采取措施降糖了。
2、酸腐汗:有时用镇痛药也会出现酸腐的汗味,但停药后就会消失。如果反复有异味,可能是关节炎症、风湿病症的提示。
3、腥臭汗:如果是烂苹果一般的味道,提示高血压或糖尿病加重,如果是汗液泛黄,连衣服也弄脏了,可能是肝硬化。
4、尿馊汗:像没冲厕所的小便味道,而且皮肤上出现细盐一样的结晶,提示有尿毒症风险。
三、非正常时机下冒汗
排除高温炎热、饮食过热、穿衣厚重、劳作锻炼、情绪激动等情况,身体突然局部大量冒汗,或者汗液冒冒停停,体温出现异常,就要引起重视。临床多见于3种:
1、中暑了,大量出汗,汗水把全身打湿,而后全身乏力,头晕失稳,颧骨发红,皮肤滚烫,是中暑的典型症状,需要立即采取正确救治措施,注意别用藿香正气系列用品降暑。
2、生病了,多见于疾病引起大量冒汗,全身汗水大量涌出,呼吸急促,身体发热,恶寒呕吐恶心,手脚冰凉出现痉挛现象,需要及时治疗。
3、中毒了,多见于乱用药、吃了有毒的食物等情形,除了大汗淋漓,汗如浆出,还有意识模糊、精神紊乱、胡言乱语等现象,要送急诊救治。
总之,汗液是一篇大文章,是人体的“空调机”,健康的“信号灯”,代谢的“反射器”,诊断的“引路牌”,如果属于非正常状态、非正常气味、非正常时机的汗液,一定要引起重视,这就是“人出三汗,命比纸薄”的由来。